徐圻在新撰写的《思者的求索》(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认为,近代以来,哲学一直扮演着最高知识的缔造者和人生终极意义的最后诠释者的角色;哲学的各种结论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哲学作为一种思想活动本身的价值;提问、怀疑和批判早已让位于聆听、信奉和传颂。哲学失去了“爱智”的本质,而恢复了“智者”的面目。当人们在课堂上接受各种哲学“公式”的灌输时,当人们在考卷上对各种哲学命题进行“单项选择”时,哲学与科学在形式上已经看不出什么区别了;然而这两者在现实功能方面却有很大区别:科学的定律、公式毕竟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解释和应付自然世界的挑战,而哲学的公式却除了使人们感到枯燥乏味外,一点实际作用也显示不出来。
过多地向人们承诺提供有关知识和人生问题的答案,这正是造成今日哲学贫困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对哲学本身以及哲学所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清理。这个清理过程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是对智慧的爱好与追求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思索”的过程,包括怀疑、提问、澄清、限定、批判等等;目的不一定是为了求得确切无疑的哲学答案,而是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思路和结论的不当,或者暴露我们心灵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误区。